在陳梓萱身上,最有趣的是“書生氣”和“商人氣”的奇妙共生。
這不是什么驚心動魄的傳奇,只是一個汽車媒體人的堅守與成長。從紙媒黃金時代的汽車記者到跨界經營的管理者,再到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傳媒公司掌舵人,陳梓萱用二十多年時間,在汽車行業(yè)的浪潮里踩出了一串特立獨行的腳印。
我與陳梓萱未曾謀面,此前也只是聽說過他。為了更全面地了解這位嘉車傳媒集團總編輯,我準備了近30個問題,其中也“夾帶私貨”:想趁機向前輩討教工作中的困惑。他給了我充分的時間,在上汽奧迪A5L Sportback上市發(fā)布會前夕,我們足足聊了三個小時。
他的故事里嵌著太多時代的印記:北京申奧成功的歡呼、傳統(tǒng)媒體的式微、新媒體的崛起、產業(yè)轉型的陣痛、經濟下行的壓力……透過這些宏大的時代敘事,我看到個體與時代共舞,一路突圍前行的軌跡。當然,其中也不乏在時代步伐與體制意志下的掙扎、在理想與現(xiàn)實間的糾結,但最終憑著信念與執(zhí)著,在時代浪潮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記錄行業(yè),他種下一顆初心
風起于青萍之末。陳梓萱與汽車行業(yè)的故事,要從2002年講起。
這一年的中國汽車工業(yè),正站在新的起點上?!镀噾?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實施后,生產政策的松動讓更多企業(yè)摩拳擦掌,加碼汽車生產;中國開始履行加入世貿組織后的關稅減讓義務,中外合資項目密集落地,越來越多的跨國汽車公司將中國市場作為全球戰(zhàn)略的“必爭之地”……
其時,陳梓萱沒想過進汽車行業(yè)。他說,若沒有進入汽車傳媒領域,自己或許會像父親一樣從政,“做一個遵紀守法、有能力、有擔當、敢作為的官員”。他大學主修的是教育學,又因熱愛文學輔修了中文,畢業(yè)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條路是去北京做記者,另一條是去更遠的上海當公務員。
入職不久的一堂“職業(yè)啟蒙課”,影響了他此后二十多年的成長軌跡。2002年4月的一天,中國汽車報邀請包括吉利、奇瑞、華晨、比亞迪、長城在內的5家車企的掌舵人及行業(yè)專家共同探討中國汽車自主創(chuàng)新的五大模式。當時還是實習生的陳梓萱,跟著李慶文、吳迎秋兩位前輩去學習,這兩位是汽車業(yè)界的大家,時任中國汽車報社社長和副總編輯。
那時候的中國自主品牌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合資車企的光環(huán)下,像“沒人疼的窮孩子”,不但缺技術、缺人才,連“能不能做起來”都是個問號。陳梓萱作為職場“小青蔥”,坐在會議室的角落里,看著“巨人們”在場上辯論交流,群情激昂地探討自主品牌如何創(chuàng)新發(fā)展,他的內心深受震撼:“原來中國的汽車領域里,還有這樣一群有情懷的汽車人!”
更讓他難忘的是,李慶文社長在現(xiàn)場說的一句話:“崇尚國家利益應當是汽車行業(yè)從業(yè)者的基準信仰?!边@句話像一顆種子,落進了他心里?!捌囆袠I(yè)的水太深了,誘惑太多,沒有基準原則,會迷失方向?!贝撕蠖嗄甑穆殘隼?,他一直用這條原則來要求自己。
時至今日,他依然記得那天,那些弱小的、少有人關注的,甚至被忽略的自主品牌的大佬們的雄心壯志,他也記得中國汽車報的前輩們愿為弱小者發(fā)聲、為自主品牌吶喊的責任感,這么多年來一直在他心中激蕩。
帶著這份觸動,還有對中國汽車的使命感、對文字的熱愛,陳梓萱在中國汽車報如魚得水?!逗唵螐埛坑小贰侗旧鴳c洪》《竺延風和第一汽車獎》《中汽總公司行至路之盡頭》《變革徐和誼》《孫曉東現(xiàn)象》《付守杰風格》《徐留平的T35》《上海大眾拿什么領先未來20年》《EPS局中局》《看不見紅燈,這車讓我怎么開》《航盛中標,風神炒了松下》……這些他引以為傲的代表作,都是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的見證。
從內容到經營,他在時代變革與體制束縛交織中完成角色蛻變
從基層記者到企業(yè)家的蛻變,始于一場“被迫”的職業(yè)轉型:從做內容轉向搞經營,這也是他的書生意氣與商人思維的第一次交鋒。
2005年4月,正當陳梓萱帶著年度榮譽,想在編采道路上再接再厲之時,突然被通知調去廣告部任客戶經理?!拔耶敃r第一反應是拒絕,我不理解為什么我記者做得好好的要讓我去做廣告,而且我心里也瞧不起做廣告的?!眻笊珙I導找他談話:“組織更需要你到廣告部,而且,既懂編采又懂經營,這種經歷對你未來的發(fā)展有好處?!?/p>
兩個月后,帶著對編采工作的不舍和對廣告業(yè)務的“偏見”,陳梓萱跨界進入了廣告部?!耙婚_始特別不順”,他總是習慣于用記者的思維去判斷業(yè)務,“帶來了很多錯誤偏差,碰了不少壁?!?幸好在時任中國汽車報經營中心主任解樹江和廣告部總監(jiān)苗春霞的帶教下,他逐漸學會了切換視角,轉變思維。
對于兩者的差別,陳梓萱解釋說:“做記者,你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認真學習、研究行業(yè)、提升文字能力,就能做出成績;但做廣告不行,你得研究別人的需求,而且有時候100分的努力,可能換不來0.1分的回報。”更重要的是,“做廣告對平臺和品牌的依賴度很高,只有當平臺沒那么強時,才能真正體現(xiàn)經營能力。”
在他看來,從內容到廣告,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碰撞與融合,“這種角色的切換很辛苦的,有時候也會很糾結。”不過,雙子座的他很快適應了這種切換,而且還做得相當好。僅僅一年半后,他在新一年的崗位競聘中,成功升任乘用車廣告部總監(jiān)。
2008年,陳梓萱接手的乘用車廣告部年度營收從900多萬元躍升至2400萬元,單期北京車展特刊更是創(chuàng)下506萬的業(yè)績,這個紀錄十幾年后仍未被打破?!艾F(xiàn)在回頭來看,也不是我有多厲害,除了個人用心、努力這些主觀因素之外,一方面是《中國汽車報》的品牌力,它的專業(yè)與權威當時在行業(yè)是公認的,另一方面也是趕上了好時代,2008年北京車展的盛大場面,后來很難再超越了?!?/p>
也是在經營崗位上,陳梓萱策劃并參與了多個知名活動。“中國百強縣汽車巡展”“中國汽車創(chuàng)新論壇”“全國五十佳汽車經銷商評選”“全國百佳零部件企業(yè)評選”“中國汽車全明星陣容”“首屆中國新能源汽車城市市長論壇”“中國年度家用轎車評選”“天使購車計劃”“越趣之行,至美草原”……這些在行業(yè)內有影響力的活動,都是他在經營領域 “練手” 的大手筆。
2017年的媒體行業(yè),早已是新媒體的天下。網絡普及讓媒體制作越來越“平民化”,微信公眾號快速崛起,直播和短視頻開始盛行,傳統(tǒng)媒體的經營空間被進一步擠壓。陳梓萱想將雜志社轉型升級,布局“柔性多媒介傳播體系”,但這勢必要引進新人才、增加更多的成本,因此他想借著混改的機會引進外部資本,獲取雜志社煥新發(fā)展的新機遇。
后來,陳梓萱以《家用汽車》雜志社為案例,用一篇研究生論文記錄了他在雜志社兩次改革,最終功敗垂成的心路歷程。
體制內實現(xiàn)不了的,體制外野蠻生長,他用“嘉車傳媒”延續(xù)未竟使命
經歷了這些變故后,陳梓萱決定創(chuàng)業(yè)了。
其實早在2015年,熱愛文字工作的他就緊跟潮流,在微信平臺創(chuàng)立了矩陣平臺“陳述時分”。2019年,一切塵埃落定之后,陳梓萱決定從這個個人IP平臺開始,打造自己的數(shù)字化傳媒公司,完成之前在《家用汽車》雜志社未完成的構想,繼續(xù)那個“倡導綠色健康理性的汽車消費觀”的使命。
嘉車傳媒成立時只有三四個人,“當時心里還是有些忐忑的,壓力和挑戰(zhàn)都很大?!焙迷趹{借之前在行業(yè)里的積累,他得到了一些老朋友的支持。“以前認識的一些車企朋友、媒體同行,知道我創(chuàng)業(yè)后,都給了我非常多的鼓勵和支持,也有一些業(yè)內朋友和大學同學主動伸出援手,助力我創(chuàng)業(yè)?!?/p>
嘉車傳媒創(chuàng)立的媒體IP汽車品評一開始就找準了定位。“很多企業(yè)對我的財經類視角看汽車,市場營銷的觀點以及一些比較深度的戰(zhàn)略判斷,還是比較認可的。”靠著內容優(yōu)勢,團隊一點點積累客戶,嘉車傳媒慢慢度過了初創(chuàng)期的艱難。
轉折點出現(xiàn)在2020年。那年5月,陳梓萱從分眾集團挖來了一位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在她的助力之下,嘉車傳媒拓展了全新的業(yè)務——“電梯框架廣告”。2022年,嘉車傳媒與一家廣州的電梯框架廣告公司進行股權合作,正式向“汽車行業(yè)的分眾”進軍?!皢渭冏鰞热菔怯芯窒薜模髽I(yè)支持我,我不能總‘刷臉’,我們要努力幫助企業(yè)在C端擴大影響力,最終能促進終端銷量。而電梯框架廣告是C端一個重要、有效、高頻次的觸達渠道?!?/p>
在他看來,電梯廣告的意義不止于觸達消費者,對品牌經營者也有獨特意義。陳梓萱描繪了一個場景:“你想,一個經銷商總經理忙了一天,帶著疲憊回到小區(qū),進電梯時看到自己經營的品牌廣告,那種自信和歸屬感是車企老總在培訓會上講再多都給不了的?!?/p>
目前,嘉車傳媒作為一家為車企提供整合營銷方案的供應商,除了“框嘉廣告”這一核心業(yè)務外,還有“汽車品評”“陳述時分”等多個內容平臺。他對內容平臺的要求很明確:“有深度、有高度、有態(tài)度、有溫度”,即便在體制外打拼多年,他身上的“正規(guī)軍”底色仍未褪去。也正是由于公司的及時轉型,嘉車傳媒于2020-2021年實現(xiàn)快速增長,成功登陸上股交,掛牌成功。
對于公司的未來,他心里有個“三部曲”:一是把公司營收規(guī)模再翻兩番;二是推動公司在資本市場有更大作為,“不用為生存發(fā)愁”;三是為行業(yè)提供更多清醒的聲音,做一家受人尊重的中國汽車傳媒公司。
藏著對行業(yè)的痛與盼,他在喧囂時代堅守那一點真
盡管已經做了多年的一把手,但陳梓萱依然覺得自己身上的書生氣比商人氣要更濃一些。
他的個人號“陳述時分”就是個例子:雖然是商業(yè)版圖的一部分,卻也保留著他精神世界的“一畝三分地”。除了汽車財經分析,他會聊音樂、聊足球,寫影評、寫書評。這些與汽車無關的內容,讓他收獲了更多自由與精神共鳴,也暴露了他骨子里的純粹:即便在商海打拼多年,仍保留著對文學與藝術的熱愛。
他身上有種近乎執(zhí)拗的堅持。年少時因高考失利與中國人民大學失之交臂,2008年他把在中國汽車報三個季度連續(xù)獲評優(yōu)秀所獲得的“出國游獎勵”,換成獎金去人大進修MBA;因為MBA沒有學位,7年后他又報考了人大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最終圓了年少時的夢。還有當年沒能去成的上海,創(chuàng)業(yè)后,他特意在最中意的城市設立了分公司,算是彌補了當初的遺憾。
他將寫作視為一生摯愛。即使現(xiàn)在工作繁忙,他仍堅持親自執(zhí)筆,甚至想過未來要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一本小說,“把那些不能說的故事講出來,交給歷史來評說”。在“陳述時分”里,他以文字為筆,勾勒對生活的熱愛,丈量思想的深度;亦以文字為竿,為汽車行業(yè)的正能量鼓與呼,也敲打著行業(yè)的浮躁與不堪。
嘉車傳媒的公眾號有個規(guī)矩:只要內容符合事實,哪怕收到相關車企委婉的要挾或警告,也堅決不撤稿。比亞迪汽車、東風汽車以及零跑、哪吒等汽車品牌都領教過他們的堅持。國家新聞工作者的標尺,始終在他心中。
或許對大多數(shù)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公司生存是第一位的,但他做不到趨炎附勢、隨波逐流,更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因為他希望,嘉車傳媒真正能成為一家受人尊重的汽車創(chuàng)業(yè)公司。
有時候他也會糾結。“不像在中汽報時那般選題自由,現(xiàn)在做內容我會有權衡”,他感嘆,“我特別不喜歡這種狀態(tài),有種‘人到中年’的無奈和無力感,我們都想‘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但是現(xiàn)實會打壓你,讓你跪下投降。”
他心里藏著個“詩和遠方”:帶著心愛的女人到海邊去找一個地方靜靜寫作,“如果可以,我不想做經營,我想做總編輯,我熱愛寫作和音樂,會傾注很多心血,因為這是我想要的?!?/p>
在他看來,這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國汽車行業(yè)“缺乏品牌意識和文化底蘊”,而他想做的,就是補上這一課。嘉車傳媒倡導“綠色健康理性的汽車消費觀”,其實就是要傳承好汽車品牌文化。
“有些話總需要有人站出來講,大家都是一窩蜂地往上去、往前沖,但我們要保持清醒。如果我們的清醒,能夠帶動多一兩個人也清醒起來,就算沒有白做?!彼麑χ袊嚻放朴袀€終極期待:“有一天,我們的品牌文化能夠得到大多數(shù)國家的認可,才是我們真正變強的標識?!?/p>
結束語
在陳梓萱身上,最有趣的是“書生氣”與“商人氣”的奇妙共生,這兩種特質的交織與轉化,形成了他帶著理想主義底色的商業(yè)人格。
他的“書生氣”藏在對文字的執(zhí)念里,筆尖流淌的始終是“路為紙,地為冊,行作筆,心當墨”的文人情懷;他的“商人氣”則體現(xiàn)在他對行業(yè)趨勢的敏銳捕捉與務實行動中。他用文人的筆觸寫商業(yè)分析,又帶著“有深度”“有溫度”的洞察;他以商人的資源做理想主義之事,在商業(yè)決策中始終保持著執(zhí)拗的原則性。
“書生氣”與“商人氣”,在他身上擰成了一股獨特的力量:既帶著文人的理想主義,堅守“崇尚國家利益”的基準信仰;又帶著商人的務實精神,懂得用市場邏輯守護這份理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