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撂荒地,今朝“致富園”。在重慶市江津區(qū)石蟆鎮(zhèn)天旗村,基層人大代表以實干擔當為筆,以土地重生為卷,書寫了一篇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面對土地閑置、荒蕪,天旗村黨委書記、人大代表謝紅帶領代表小組主動作為,將撂荒地整治作為民生頭等大事。通過“地毯式”摸排,走訪15余戶家庭,精準掌握土地撂荒數量、成因,建立詳實臺賬。勞動力外流、收益低下、地塊零散、水利老化……代表小組組長謝紅摸清了“無人種”“不愿種”“難種”根源,為土地“重生”鋪就基石。
因地制宜,科學施策是關鍵。為讓撂荒地得到精準利用,由謝紅和其他人大代表提出的關于盤活撂荒地種植農作物的建議隨后遞交給石蟆鎮(zhèn)人大主席團。石蟆鎮(zhèn)人大主席團高度重視并積極采取行動,農業(yè)專家深入田間“把脈”,結合氣候特點確定油菜種植方案,開墾了百畝撂荒地。由這些優(yōu)質油菜籽壓榨而成的菜籽油和油菜所產油菜苔在市場上廣受歡迎,主要銷往雙福國際農貿城、本地教育機構及餐飲企業(yè)等,為集體經濟創(chuàng)收22379元。
針對農閑期,代表吳光梅提出“間作套種”建議,經專家論證后采用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六月糯玉米、八月黃玉米相繼豐收,又為集體增收2.5萬余元。
土地重生,惠民增收是落腳點。這片土地不僅產出了作物,更解決了脫貧戶、低保戶的就業(yè)難題。村民臉上綻放的笑容,印證了人大代表為民履職的初心?!岸嗵澚舜韨?,荒地變寶地,日子有盼頭!”村民的樸實話語,道出了土地重生的意義。
從“荒草叢生”到“作物滿畦”,天旗村的嬗變不僅是土地資源的喚醒,更是基層人大代表踐行“為民辦實事”的生動縮影。這片土地煥發(fā)出的蓬勃生機,正持續(xù)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讓“履職為民”的初心在田野間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tài)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kidg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