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嶺市的山海之間,一場文化賦能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正在熱烈上演。近日,浙江萬里學院“產文煥振興,萬里溯鄉(xiāng)源”實踐團深入石塘鎮(zhèn)里箬村與塢根鎮(zhèn),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眼睛記錄變化,探尋非遺活化與紅色賡續(xù)如何為鄉(xiāng)村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解鎖文化振興的“溫嶺密碼”。
?。ㄒ唬├矬璐澹捍笞喙膹摹斑z產”變“資產”
“咚咚鏘!咚咚鏘!”清晨的里箬村文化廣場上,朝陽剛剛灑下第一縷金光,十余名身著色彩艷麗的傳統(tǒng)服飾、臉上畫著夸張臉譜的村民便已敲響了大奏鼓。鼓聲厚重有力,節(jié)奏明快熱烈,引得不少早起的村民和游客駐足觀看。這門被譽為“中國漁村第一舞”的非遺項目,如今不僅是村里的文化象征,更成了響當當的“金名片”。
走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陳和隆舊宅,仿佛踏入了大奏鼓的時光隧道。“百年鼓舞”展示廳里,泛黃的曲譜、褪色卻依舊能看出精致紋樣的鼓衣、銹跡斑斑卻保存完好的鼓具,靜靜訴說著大奏鼓的前世今生——從最初福建移民帶來的“哏噔敲”鼓樂,在與當地海洋文化的碰撞融合中,逐漸演變?yōu)榧璧?、音樂、服飾于一體的綜合藝術。隔壁160平方米的文化禮堂內,“海山講堂”正如期開講非遺知識,村民們搬著小板凳圍坐前排,游客們則在后排認真聆聽,時不時拿出手機記錄要點。這樣的場景每年要上演上百場,累計覆蓋村民及游客超5000人次,讓大奏鼓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曉。
2008年,對大奏鼓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它成功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完成了從民間自發(fā)傳承到納入國家保護范疇的華麗升格。這不僅為其爭取到了專項保護資金,更推動地方政府將其納入鄉(xiāng)村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形成了“文化保護—政策支持—資源傾斜”的良性循環(huán),為大奏鼓的傳承與發(fā)展保駕護航。
如今,大奏鼓的舞臺早已跳出了傳統(tǒng)廟會、節(jié)慶祭祀的“小眾儀式”范疇,村口的文化廣場、特色民宿的院落、視野開闊的濱海觀景平臺,都成了它展現(xiàn)魅力的舞臺。每逢周末,這里更是熱鬧非凡,游客們可以跟著傳承人學習鼓點、穿上傳統(tǒng)服飾與表演者合影,沉浸式感受非遺的魅力。據統(tǒng)計,僅這一項體驗活動,年均就能吸引客流量超10萬人次,形成了“表演—體驗—傳播”的活態(tài)傳承鏈。
“單靠‘非遺體驗游’這條線路,村里的餐飲、住宿以及大奏鼓紋樣帆布袋等文創(chuàng)產品,一年就能增收近300萬元。”村黨委負責人笑著介紹道,言語間滿是自豪。而更讓人欣喜的是,大奏鼓早已超越了藝術本身的范疇,成為了鄉(xiāng)村社群的“精神紐帶”:鄰里之間因為共練大奏鼓化解了往日的小矛盾,外出務工的村民每次回鄉(xiāng),總要特意來看一場表演,以此寄托濃濃的鄉(xiāng)愁。這種“文化認同—社群凝聚—鄉(xiāng)村治理”的良性效應,正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
?。ǘ]根鎮(zhèn):紅色記憶化為發(fā)展動能
“同學們,眼前這片山,曾是紅十三軍二師戰(zhàn)士們浴血奮戰(zhàn)過的地方,他們用生命和熱血守護著這片土地……”在塢根鎮(zhèn)紅十三軍二師紀念館內,講解員正飽含深情地為溫嶺市紅軍小學的學生們講述著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故事。館內的“場景化敘事”設計讓人仿佛穿越時空,模擬戰(zhàn)斗場景中,蠟像紅軍們舉著槍沖鋒陷陣,神情堅毅;英雄語錄墻上,“為了信仰,永不退縮”等話語熠熠生輝,無聲卻有力地訴說著當年的壯志豪情,讓每一位參觀者都深受震撼。
作為有著東部“延安”之稱的塢根鎮(zhèn),承載著紅十三軍二師的厚重革命記憶。當地深知紅色文化的珍貴,不僅對烈士陵園、紀念館等革命遺跡進行精心的實體性保護,還通過墻畫、紅軍遺物、文字史料等,系統(tǒng)還原陳文杰等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跡;更精準提煉出了紅十三軍二師“艱樸勇毅,赤子之心”的精神內核,并將其凝練為“勇毅”二字,使其成為貫穿塢根發(fā)展的精神坐標。這一提煉既保留了革命精神的核心特質,又讓其更易被當代人理解與踐行。
作為浙江省五所紅軍小學之一,溫嶺市紅軍小學以“勇毅少年”品牌為核心,構建了一套完善的紅色德育體系。通過“陣地打造—資源開發(fā)—活動開展”的鏈條,讓紅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學。孩子們在紅色課堂上學習革命歷史,在實地研學中感受英雄事跡,讓革命精神像種子一樣深深扎根在心里。這種“從小培育—認知深化—行為養(yǎng)成”的模式,為紅色基因的代際傳遞筑牢了堅實基礎。
“重走紅軍路”研學路線更是成了當地的熱門打卡地。學生們穿上整齊的紅軍服,沿著當年紅軍行軍的路線前行,體驗戰(zhàn)地救護等場景,在親身體驗中深刻理解革命歷程的艱辛。據鎮(zhèn)政府數據顯示,該路線已成為溫嶺市小學紅色研學的典范,年均接待學生超8000人次,成功實現(xiàn)了“歷史認知—情感共鳴—精神認同”的轉化?!白呦聛聿耪嬲靼?,‘勇毅’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當年紅軍們用鮮血和生命拼出來的信念。”一位參與研學的學生深有感觸地說。
這份“勇毅”精神正深深融入鄉(xiāng)村發(fā)展的血脈之中。過去,它驅動著塢根人民“開山鑿地、圍海造田”,克服了一個又一個自然難題;如今,它繼續(xù)助推著“西海、活力、智匯、幸?!彼膫€塢根的建設,為鄉(xiāng)村發(fā)展指引方向。當地還通過舉辦紅色文化宣傳周、民間故事會等活動,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從心底里認同紅色文化保護的意義。有村民真誠地表示:“保護紅軍遺跡,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根脈?!边@種從“政府主導”到“群眾自覺”的轉變,為紅色傳承提供了持久的生命力。
文化賦能鄉(xiāng)村振興的溫嶺答案從里箬村鏗鏘有力的大奏鼓聲響,到塢根鎮(zhèn)深入人心的紅色課堂,溫嶺的文化發(fā)展實踐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條文化振興的有效路徑:保護需“雙軌并行”,既要護住物質根基,也要提煉精神內核;文化傳承要“古今貫通”,架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橋梁,讓文化融入當代生活;價值轉化則要兼顧經濟收益與社會效應,讓文化真正成為推動鄉(xiāng)村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如今,溫嶺正積極推動非遺與紅色文化的跨界融合,設計出“紅色記憶+藍色海洋”等跨區(qū)域主題旅游線路,讓文化的活力在山海之間持續(xù)涌動。這場兼具非遺活化與紅色賡續(xù)特色的雙軌實踐有力地證明,當傳統(tǒng)文化有了“當代聲量”,革命文化煥發(fā)“現(xiàn)實力量”,鄉(xiāng)村振興便有了最深沉、最持久的動力,為其他地區(qū)的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范式。(葉芷萱 王靖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