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北京愛爾英智眼科醫(yī)院,一個關于光明與希望的故事溫暖上演。一位年幼的白瞳癥患兒,原本面臨晶狀體摘除的命運,但在郝燕生教授和醫(yī)護團隊的精心治療下,成功保住了自己的晶狀體,讓這位可愛的小朋友重新擁有了光明的未來。
錯失治療良機的警示
這天,北京愛爾英智眼科醫(yī)院來了一位特殊的小患者——一個4歲的小男孩。他出生時家長就發(fā)現了他右眼瞳孔區(qū)發(fā)白,當地醫(yī)院當時建議“等孩子大點再說”,沒想到卻讓孩子錯失了治療良機。
孩子的父母在孩子3歲時再次帶孩子求醫(yī),這時孩子已經開始懂事,能夠配合醫(yī)生的檢查治療。其中一家醫(yī)院建議孩子進行弱視訓練,每周遮擋好眼5—6天,起初還有點效果,孩子視力恢復至0.1,但之后便再無提高。并且長時間好眼的遮擋對孩子正常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必須時時刻刻有人陪護,一不留神就會磕碰。孩子不得不再次到其他醫(yī)院就診,一個月前在另一家醫(yī)院被診斷出“右眼先天性白內障”,醫(yī)生建議行白內障手術,家長一聽到要做手術,實在放心不下,多方打聽詢問后,來到北京愛爾英智眼科醫(yī)院,找到了郝燕生教授。
病情的復雜性與治療緊迫性
郝燕生教授經過仔細檢查,發(fā)現孩子確實是單眼的白瞳癥,主要是因瞳孔區(qū)的明顯機化膜遮擋所致。
郝燕生教授表示,白瞳癥是一種眼部體征,表現為瞳孔區(qū)失去了正常的黑色而呈現白色、黃白色或粉白色反光,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可能由多種眼內疾病引起,包括先天性白內障、視網膜母細胞瘤、永存原始玻璃體增生癥(PHPV)、早產兒視網膜病變、Coats病等。白瞳癥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視力和視功能的下降甚至喪失,以及外觀和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因此,對于白瞳癥的患者,及時的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對于機化膜的成因,郝燕生教授進一步講解到,先天性瞳孔虹膜晶狀體殘膜是一種罕見的單眼發(fā)病的先天性發(fā)育異常疾病,在1986年被首次提出,根據其臨床和病理特點,近年來有學者將其歸類為前部型永存胚胎血管癥(AAPFV)1。這類疾病最重要的是要早發(fā)現早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導致弱視,甚至青光眼。
憑借多年臨床經驗,郝燕生教授表示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手術完整剝除瞳孔區(qū)的機化膜。但患兒已經耽誤了4年,右眼由于機化膜的遮擋視力一直沒有發(fā)育,即使手術成功,也要配合弱視訓練來進一步提高視力。同時,郝燕生教授也做好了手術預案,術中如果機化膜和晶狀體粘連很緊不能分離,或者剝除機化膜之后發(fā)現合并有先天性白內障,那就要同時做白內障手術。盡管手術難度很大,但郝燕生教授決心帶領治療團隊決心迎難而上,傾盡全力為孩子爭取一線機會。
術后郝燕生教授為小患者做檢查
手術很成功,晶狀體保住了!
在手術前,郝燕生教授與患兒家長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溝通,詳細解釋了手術的必要性和可能存在的風險,并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手術中,郝燕生教授在顯微鏡下進行精密細致地操作,一點一點仔細剝除了機化膜。這一過程需要極高的精確度和耐心,以確保不損傷患兒的晶狀體。非常幸運的是,機化膜下的晶狀體是透明的,手術中沒有出現意外,郝燕生教授最終成功保住了患兒的晶狀體,為患兒保留了自身晶狀體的調節(jié)力,為未來視覺發(fā)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郝燕生教授與小患者合影
面對復雜的眼疾,及時的診斷和精準的治療是守護光明的關鍵。在北京愛爾英智眼科醫(yī)院,郝燕生教授成功為孩子找回了視力發(fā)育的機會,看著孩子臉上綻放出的燦爛笑容,這就是對醫(yī)生最好的鼓勵。希望在所有醫(y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能夠為每一位患者點亮希望之光,迎接更加明亮的未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